我发现,大家对“中年被裁”这件事真的有不少误解。
前阵子有篇热文,聊到一位36岁的男人失业后,为了不让家人知道,他在星巴克坐了3个月。每天假装上班,忙着写简历、面试、再改简历。
在转载的这篇文章下方,最高赞的两条留言,我看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。
第一条:
“ 脚踏实地的做实业,搞技术就不会这样了,下岗的都多是虚幻产业的,迎风猪飞舞,顺风脸着地,高不成低不就仔细想想除了PPT啥也不会。”
第二条:
“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还不够。真正有实力的人不怕被裁员。”
这2条留言挺能代表主流观点。前者属于“务实主义”,后者属于“政治正确”。
可怎么说呢,很多事情并不能这么一刀切。
被裁的人,不见得活在泡沫产业、不见得就是随随便便可替代。哪怕搞技术+不可替代5颗星的员工,依然面临危机,甚至失业后的窘境更尴尬。
01
我前同事小瓶,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配置管理工程师(SCM),这岗位在众多IT岗位中偏小众。
她原先是程序员,打算转行产品的过程中机缘巧合地拿到这个offer。
通常而言,每个岗位都有几个“刚需”要求,比如熟悉若干工具等。
但小瓶的工作有些特别。
既不要求掌握太多工具使用,也不用做其他SCM的日常工作,她主要做3件事——
- 培训新人使用公司内部开发的支撑系统。
- 收集大家的使用反馈,整理好发给开发团队的产品经理。
- 给用户开账号和权限。
- 你熟悉餐饮行业吗?
- 你开餐饮有什么优势吗?
- 你有小范围内验证过吗?
我认识一个资深网络架构师的朋友,年薪近30万,被公司列入“考核名单”(说白了就是待裁员的人员名单)。灰心丧气几天后,他冷静地主动提出辞职。
聚餐时,他聊起当初要被裁员的情况,那叫个欢天喜地眉飞色舞,连声说“幸亏当时要被裁了”,让人哭笑不得。
一来,如富兰克林那句话,“有能力的时候,便应为将来未雨绸缪。晨光并不会整天照耀。”